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科技治沙锁住“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锁边封口战项目

发布时间:2025-08-21 11:06
来源:新疆自然资源 2025年08月20日 19:51 新疆
发布单位:宣教中心
有效性:
【打印文本】
访问量:


高山巍峨、冰川壮美、森林茂密、草原广袤、绿洲富饶、荒漠神秘……它们共同勾勒出新疆独特的生态画卷。近年来,自治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华丽篇章。值此“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新疆自然资源”公众号在20248个典型案例基础上,推出“新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第二期)”,为您全方位、多视角呈现美丽新疆建设的生态修复密码。


   
科技治沙锁住“死亡之海”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锁边封口战项目                      


摘要

塔拉玛干沙漠总面积约33.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在环绕沙漠一圈达3046公里的边缘,一场波澜壮阔的沙漠边缘阻击战正在持续打响。过去四十年间,新疆各族人民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了长达2761公里的阻沙防护带。只要再完成沙漠边缘尚余的285公里空白区,就能实现阻沙防护带的完全闭合。

和田地区的于田县、民丰县位于地处新疆南部昆仑山北麓、沙漠南缘,南接西藏自治区,两县均为丝绸之路南道生态屏障,承担着关键的锁边任务。20241128日上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在于田县实现锁边“合龙”!在这场空白区锁边战役中,和田地区通过“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科技治沙组合拳,将阻沙防护带的缺口牢牢系住。从曾经的“黄沙漫天”到如今的“点点新绿”,从曾经的“沙进人退”到现在的“绿进沙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项目概况

塔克拉玛干沙漠来风主要源于西伯利亚冷空气从北部两个通道进入新疆后南下形成。一是沿天山由沙漠东部进入,形成若羌县、且末县、民丰县、尉犁县、轮台县形成5个上风口;二是从克州乌恰县进入,形成麦盖提县、巴楚县形成2个上风口。这两股风在塔中合并后吹向和田地区,形成策勒县、于田县、和田县形成3个下风口,使得这片区域成为沙漠东南缘主要沙源区。

和田地区为攻克这一“沙口”,聚焦于田、民丰两县,创新采用科技治沙策略:管理上优化协调机制,高效调配人力、物力资源,保障工程有序推进;技术上形成“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根据不同区域特点精准施策;产业发展上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沙产业路径。

1 于田、民丰县通过沙漠植被筑牢的生态防线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梯田治沙”工程体系,构建多维固沙屏障

1.梯田治沙结合“坡顶蓄水”提升治沙效率

针对高大沙丘治理难题,于田县首先创新“梯田治沙”模式:将沙丘由低到高平整为30度坡度、3-5米高度的梯田状结构,搭配草方格工程固定坡面。该工艺较传统推平沙丘模式,成本显著降低,耗时缩短40%,治沙效率提升1倍,同步强化了植被固沙效果。

面对运输距离远、水源保障难、用水成本高的挑战,于田县又探索沙丘顶部蓄水池灌溉模式。即在沙丘顶部建设蓄水池,通过抽取地下水、收集天然水,利用光照升温,借助高低落差自压式供水,实现夜间储水、白天自动灌溉。该模式既节省电费又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植被成活率得到有效保障。

2于田县“梯田治沙”创新模式

2.草方格沙障结合“生物固沙”破解维护难题

草方格沙障一般是采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沙表面扎制方格状沙障,通过增加地面粗糙度降低风速,抑制流沙扬起。针对传统草方格需定期维护(一般寿命3年左右)的问题,于田、民丰县在“梯田”平坦区域配套栽种红柳、梭梭等耐旱植被,既能减缓风速固定沙丘,又可保护草方格沙障免受沙埋。经实践总结,该模式将草方格使用寿命从5年延长至10年以上。

3 于田县梯田草方格治沙现场

(二)升级“生物治沙”技术体系,遏制沙漠扩张态势

1.现场育苗与滴灌技术融合,夯实苗木成活基础

于田、民丰县突破传统育苗模式,开展沙漠现场育苗,解决树苗运输成本高的难题。同时在平整沙地布设滴灌带,配套机井与沉砂池,实现地下水源沉淀后精准滴灌至植物根部,使红柳、梭梭等植被成活率从70%提升至85%以上,为治沙提供充足苗木保障。

4 民丰县治沙区实施成效

2.发展沙漠经济产业,驱动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于田、民丰县在沙地育苗时注重与沙产业融合,推广红枣、大芸等适生经济作物种植。一方面,这些作物种植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升参与治沙积极性;另一方面,作物秸秆能为沙地提供肥力,增强固沙效果。例如依托梭梭、红柳发展肉苁蓉寄生产业,以及打造“混交林带+玫瑰种植”的沙漠玫瑰基地,形成“以沙养绿、以绿促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5 于田县沙漠玫瑰种植基地

(三)协同“光伏长城”板下治沙,填补锁边空白区域

1.光伏阵列与草方格协同,构建机械固沙屏障

和田地区属极端干旱大陆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24703000小时,是光伏发电的天然优势。为解决流沙遮挡光伏板及桩基风蚀问题,在光伏板下布设草方格,构建荒漠区“光伏+固沙”一体化系统。通过于田县11.7万亩、民丰县6.9万亩“光伏固沙”项目实践证明:高密度光伏阵列可有效降低风速,遏制沙尘飞扬和沙丘移动,形成光伏工程和草方格协同的机械固沙屏障。

6 于田、民丰县光伏板下草方格固沙屏障

2.沙膜改良与板下种植联动,促进沙漠土壤化

“沙膜改良”技术是通过赋予沙体结团能力,固定流沙并提升保水保肥性能,为光伏板下植被生长创造条件。大面积光伏阵列白天遮挡强光,降低地面温度,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20~30%,促进了浅层土壤湿度恢复。随着时间推移,光伏板下土地能够逐步肥沃,从耐旱沙生植物种植向牧草生长过渡,为畜牧业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7 和田地区沙漠土壤化改造试验

三、取得成效

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全面锁边“合龙”,沙漠南缘形成了宽1公里以上、长约800公里的“光伏长城”。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资源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沙区植被盖度逐年提升,区域绿量持续增加,地表生态景观明显改善;地区小气候调节功能增强,风沙危害频次降低,有效遏制沙化向绿洲扩张。以民丰县尼雅河北岸为例,起伏沙丘已被梭梭、红柳、胡杨、沙枣等植被覆盖,万亩生态园防护体系建成后,林地防护效能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指标持续优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屏障功能逐步增强。

和田地区积极探索生态治沙与经济发展协同路径,实现沙区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互促共进,实现生态经济双赢。如于田县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防沙治沙利益共享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打通“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链条。其中万亩沙漠玫瑰项目累计吸纳季节性用工23万人次,带动2万余农户创收6000余万元;玫瑰种植面积近6万亩,亩产180公斤以上,通过深加工形成玫瑰花茶、花酱、精油等产品链,亩均效益达到3500~4000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