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禁牧封育养生息 筑巢引鸟铁甲兵——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草原生态修复与绿色防控

发布时间:2025-08-22 11:18
来源:新疆自然资源 2025年08月21日 19:46 新疆
发布单位:宣教中心
有效性:
【打印文本】
访问量:


高山巍峨、冰川壮美、森林茂密、草原广袤、绿洲富饶、荒漠神秘……它们共同勾勒出新疆独特的生态画卷。近年来,自治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华丽篇章。值此“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新疆自然资源”公众号在20248个典型案例基础上,推出“新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第二期)”,为您全方位、多视角呈现美丽新疆建设的生态修复密码。


    
禁牧封育养生息筑巢引鸟铁甲兵——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草原生态修复与绿色防控                      

摘要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草原不仅是维系我国西北边疆区域生态平衡的战略屏障,更是当地各族牧民世代繁衍生息的根基所在,对筑牢民生保障底线、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近年来,受畜牧业规模激增导致的过度放牧、草场周边人口增长引发的草原开垦及用途转变等多重影响,草场退化沙化加速、面积持续缩减,进而造成生态系统失衡,引发有害生物失控等连锁反应,不仅威胁草原自身的生态存续,更关乎牧民的生计根基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命脉。

“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该州深入践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实施多项草原生态修复及退牧还草等项目,推进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全面开展草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这一过程不仅有效缓解了草畜矛盾,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能,更切实提高了牧民收入,为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与和谐稳定筑牢了生态根基与民生保障,对守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案例背景

伊犁州直草原总面积近5000万亩,类型多样、产草量大。上世纪80年代起,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滋生出106余种蝗虫、15种其他害虫、39种草原害鼠及部分毒害草,年均发生比例约15%。同时,需防范境外蝗虫迁飞,对草原生态、牧民增收和畜牧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伊犁州加大保护力度,实施中央财政林业和草原保护恢复资金项目、退牧还草工程、中央预算内“双重”项目等,覆盖11个县市及巩乃斯种羊场、州林业和草原局本级。其中,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包含免耕补播改良、人工建植等内容;退牧还草工程项目涉及人工种草、毒害草治理等。同时,全面推进虫害绿色防控与生态治理,建设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有害生物动态。目前草原生态逐步改善,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

1 椋鸟防治区草场

二、主要做法

(一)多措并举扎实推进退化草原生态修复

1.禁牧退牧轮牧综合施策,退化草原休养生息

一是实施相关奖励机制。伊犁州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经评估草原退化现状后,按区域特点确定封育措施:对生态恶劣、严重退化且不宜放牧的草原划定区域,设标志牌或管护站实行禁牧;确需围封的草地优先用大范围围栏。在坡度小于25°的区域,按牧户情况将划区轮牧围栏面积控制在20~33.3公顷。

二是推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依草地生物量和牧草再生性能定载畜量:对生态极差的草地实施永久性退牧;对退化严重的春秋草地季节性休牧;对超载退化草场减畜减压。夏季牧场推行划区轮牧,可促进草地生物量积累、抑制毒害草,还能让牲畜营养更均衡。伊犁河谷夏季放牧期约90天,轮牧周期1520天,设46个小区,每区57公顷,适宜承载300个羊单位左右。

2.补播改良严重退化草原,牧草增产草原增绿

对自然恢复耗时久的严重退化草原,人工补播改良加速生态恢复:在伊犁河谷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山地草甸及草原地带,严重退化地段混播杂花苜蓿等,播种量1530千克/公顷,补播后两年植被恢复,草层高度增30厘米以上,盖度升10%以上,产草量和品质改善;在降水量250350毫米的区域,补播超旱生野生牧草,冬季雪上飞播或人工撒种,补播后禁牧两年,草地盖度提高10%15%,达40%55%,生态经济效益显著。

3.分类施策建设草种基地,助力草业高质量发展

伊犁光热水土条件优越,适合草种繁育:对天然草原分布集中、种子成熟受气候影响小且成熟期一致的乡土草种,通过季节性禁牧及适当补播施肥建优质基地;对天然草场分布分散、种子成熟受气候影响大且成熟期参差不齐的乡土草种,需异地新建高标准种子生产基地;对商品草种,可适当补播或采集后在人工牧草地扩繁驯化。

2 治理后的草原

(二)绿色防治草原有害生物,铸就草原绿色长城

伊犁州针对蝗虫和鼠害等问题,综合运用天敌招引等方式,构建绿色防控体系。

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治蝗,作为生物灭蝗主力军,2001年起在伊犁河两岸及特克斯河沿岸规划三条治蝗带,建鸟巢109座(每座容800014000只),通过观测动态、维护鸟巢等措施,年均招引约200万羽,防控蝗灾400万亩。

3 草场的粉红椋鸟

牧鸡治蝗是重要手段,经政策扶持和宣传引导,牧民借此获经济效益,实现虫害防治与增收结合。招鹰灭鼠方面,2001年起推进“无鼠害示范区”建设,搭建鹰架等设施招引鼠类天敌,目前建鹰架1万余根,防控鼠害面积500余万亩。

此外,针对其他虫害及有害生物,采取“绿色防控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方案,如用无人机等喷洒生物制剂应急防治部分虫害和毒害草,对高密度害鼠区用生物制剂灭鼠,实现“有鼠无害”。

4 伊犁州生物防治修建的砖混鸟巢

三、取得成效

经过草原生态修复重大项目和绿色防控治理,伊犁州草原生态呈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态势:植被覆盖度和草地生产力提升,载畜压力降低,生物多样性稳步增加,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成效显著。生态方面,通过围栏封育、禁牧休牧等措施,草原得以休养生息;优良牧草比例提高,鲜草产量和综合植被盖度同步上升,毒害草比例持续下降。绿色防控成效突出,蝗虫、鼠害防控率分别达99%100%,虫口减退率超过90%,有害生物危害面积占比由20%降至8.5%。社会方面,退牧还草等工程有效恢复退化草原,大量标准畜转移至农区进行规模化饲养,缓解了草畜矛盾,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了牧民收入,促进了边疆社会稳定。经济方面,建成的粉红椋鸟巢年均招引大量椋鸟捕食蝗虫;同时,每年饲养的治蝗鸡鸭也发挥了显著防治作用,绿色防控比例超过90%;“十四五”期间,虫害、鼠害和毒害草防控挽回巨额损失;通过培训农牧民,进一步节省药剂资金,避免草场污染,保障牲畜健康,并间接提升了饲料供应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