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红洞桥村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因预警及时,当地提前组织群众转移,避免可能因灾伤亡人数达56户117人,实现成功避险;重庆市綦江区打通镇天星村,也得益于当地地灾驻守专家的敏锐判断与果断处置,在滑坡发生前将4户18名群众安全转移,成功实现零伤亡。同样的成功避险案例,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据自然资源部初步统计,截至7月底,今年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超过270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达3000人以上。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多地遭遇地质灾害。总台中国之声记者专访自然资源部专家:面对地灾,如何有效避险?
滑坡全貌
7月19日晚,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开始下雨,20日20时至23日20时,大石互助村雨量站记录累计降雨量达256.1毫米。22日早晨,红洞桥村12社社长杨胜录发现,白云寺附近地面开裂,他立即将情况上报镇村。镇村干部及技术支撑单位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技术人员随即开展现场核查,发现该区域坡体发生变形。当日18时,大石镇人民政府紧急转移受直接威胁的6户13人并安置。随后两天内,当地应急指挥部持续不断对滑坡隐患进行巡查监测,最终将转移对象扩大至56户117人,避免了24日大规模山体滑坡发生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高级工程师陈红旗介绍,因受威胁群众全部被提前转移,这次滑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陈红旗:这个滑坡规模约500万立方米,造成11处房屋倒塌,23处受损,3公里道路垮塌阻断。能够成功避险,主要得益于四川建立了由省到点高水平的群测群防体系,临灾处置权下放到了一线,做到及时预警响应和避险转移。其次是“人技结合”“群专结合”巡查排查,才能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同时,防灾责任到位,遇强降雨,各方能自动响应,下沉一线,协同高效。
受损民房
同样是7月的一天,重庆市綦江区打通镇的天空被厚重的铅灰色云层笼罩,暴雨如注。重庆市地矿局136地质队地灾驻守高级工程师王晓梅与巡查队员在天星村1组现场踏勘发现,一村民家房屋出现强烈变形迹象,滑坡后缘变形明显,墙壁和地坝裂缝宽达5至20厘米,地坝下错最高达8厘米。王晓梅当机立断:后续若持续强降雨,极有可能引发整体滑移,必须立刻组织撤离。随后,当地政府迅速召开紧急会议,果断决定转移4户共18人,成功实现零伤亡。陈红旗表示,现如今,有成千上万名和王晓梅一样的地质专家正在一线驻守,支撑巡查排危除险。陈红旗:其中,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派出的国家级地灾防御团队专家,就有271名。一次避险,看似简单,但判断过程缜密。因为地质作用不断变化,地质体是看不见的,岩土体是非均匀的,地质调查具有较强的技术密集性。对灾害风险隐患识别,既要了解区域特征,又要点上细致入微。例如,裂缝是什么性质,岩体是什么结构,雨量有多大,需要揉一起分析,才能对趋势有更准确判断。许多地质专家,常年一线奔波,默默无闻,非常值得钦佩。
王晓梅(左)测量记录垮塌房屋裂缝
自然资源部介绍,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类型。其中,前三类的数量占到95%以上,失稳破坏是秒级或分钟级的过程,运动速度多大于5米每秒,超过正常人行进速度,且有很强的隐蔽性,一旦发生,危害性很强。那么,这最常见的三种地质灾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陈红旗: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是自然地质现象,据统计,90%以上的崩滑流灾害,与降雨有关。滑坡最常见,是自然斜坡部分岩(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沿滑面整体下滑;崩塌是不稳定的陡坡陡崖,快速垮塌、坠落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坡面受暴雨、冰雪融水激发,所形成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快速下泄,危害范围要比崩塌、滑坡大。那么,这些地质灾害,有哪些发生的规律?哪些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区呢?陈红旗介绍,从全国来看,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地质灾害风险有所加剧,致灾规律总体表现出“三带五区”的特征。陈红旗:在东部第一地形阶梯,以长江中下游为界,华北东北,多是小规模松散岩土体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南方则容易群发滑坡-泥流。在中部第二阶梯,大体以秦岭为界,北区为黄土高原,突发强降雨容易造成黄土坡面溜塌、坍塌、沟谷泥石流,持续强降雨竖向渗流量大,大规模滑坡可能发生,有一定滞后性;南区为云贵高原,高山峡谷,大规模泥石流、崩塌、滑坡均有可能发生。在西部第三阶梯,青藏高原,高山、极高山,地质构造复杂,受雨雪、温度等多重作用,高位远程滑坡、崩塌、泥石流链式灾害突出,有多年冻土的高位斜坡也不容忽视。同时,因为各地人口密度不同,所以风险也有差异。
![]() |
监测团队安装地裂缝智能化监测仪
7月29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七下八上”关键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印发,要求各地树牢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压实防灾责任。根据自然资源部初步统计,截至7月底,今年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超过270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达3000人以上。面对地灾,有哪些手段可以防患于未然?陈红旗表示,纵观这些成功案例,科普宣传培训演练,多维度自动化监测预警、防御体系的构建等,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陈红旗:千万不要忽视培训演练,了解些识灾避险的知识,熟练一下关键防御措施,在面临灾害时,能起到大作用。正是因为科普宣传培训演练到位,干部群众风险意识增强,县乡村组预案有准备,防灾措施、责任落实到位,群测群防体系完善,才能成功避险。另外,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是动态变化的,我们加强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提高了新出现风险隐患的识别能力;各地自动化监测覆盖率明显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短临指向性更明确,预警“叫应”与避险响应更及时,疏散安置也更细致。同时,在对隐患点做好专业化、规范化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我们也在积极探索社会化、动态化的风险区管控模式,也不断强化驻守技术支撑,这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资源部介绍,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以来,已对北京、河北、吉林、浙江、甘肃等十多个出现强降雨的省份持续进行会商调度,研究重点防范区域和时段,部署细化工作措施;加强加密与气象部门的会商研判,滚动发布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提醒各地落实预警响应措施。陈红旗提醒公众,这段时间,到山里,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注意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和短临降雨预报,熟悉周边环境,多留意山体变形破坏迹象和沟谷水流异常情况,有紧急避险的准备。陈红旗:比如说墙体地面开裂,坡体的小崩小滑、掉块或松动,听到山体或沟谷异响,看到树木歪斜、水流变浑等,可能都是地灾前兆。如果遇到崩塌、滑坡、泥石流,共性的逃生路线,是往垂直于成灾体运动路线的两侧高地跑,灾害发生后不要立即返回搜寻财物。当下,自然资源部已经派出多路工作组,指导加强高风险区基层防范应对,请当地群众一定要听从基层干部和专业人员的指挥。长期看,相关专业力量也应更深入揭示分区致灾规律,提高对降水、形变、人员流动性、工程活动等风险信息的广覆盖高频次采集和分析能力,通过更科学更智能的模型方法,进一步提升避险成效,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