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大门及主楼
三架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标本
陨石“银骆驼”
单体自然铜
方解石 本组图片 何伟 摄
初秋的边城乌鲁木齐,天高气爽、云淡日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前夕,完成迁址提升、焕新归来的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正式开馆。
穿过院内广场,拾级而上走进该馆序厅,映入眼帘的,是迎面墙上的巨幅三维拓扑新疆地形图。它嵌入了新疆现已发现的153种矿产标本,由8000余块人造水晶与石材拼接而成,在多彩LED灯映照下,山峦、河谷等地貌跃然入目。分列两侧的“天赋新疆矿韵华章”8个浮雕大字,则点明了这座博物馆的展陈主题。厅内光影交错的视觉效果,让科技感拉满。
“迁址提升后的博物馆,室内展区面积约6000平方米,相较于原址略有增加;馆方对整体布局进行了规划重构,引入声、光、电等先进技术,大幅增强观赏性与趣味性,更注重科学普及,能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与感官体验。”该馆馆长王卫领介绍说。
镇馆之宝
独具地域特色的“自然瑰宝”
“这里的宝贝成色十足、罕见稀有,每一件都有故事。”该馆讲解员李姝逸说。安置于馆内中央位置的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铁陨石,是这座省级综合性地质科学博物馆当之无愧的“头号”镇馆之宝。这块铁陨石于1898年被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牧民在当地戈壁滩发现,俗称“银骆驼”,国际正式命名为“Armanty(新疆铁陨石)”。经测定,其密度约7.75克/立方厘米,主要成分中,铁、镍元素含量分别为88.7%、9.3%,另有2%为钴、铬及磷、硅、硫、铜等微量元素;还含有锥纹石、镍纹石、变镍纹石、合纹石、陨硫铁矿、磷铁镍矿等6种宇宙成因矿物。
关于“银骆驼”的重量,此前曾有28吨、30吨等不同记载。“搬到新址后重新测量,它的最新‘体重’为33吨——看似变重,或许是此前测重手段有限所致。”李姝逸表示,在众多展品中,这颗“天外来客”是最引人瞩目、独一无二的存在。
除了铁陨石,馆内还藏有多件极具价值的镇馆之宝。
“慈禧玉石”高70厘米、宽85厘米,重约135千克,这块看似平常的和田青白玉,却大有来头。晚清时期,慈禧曾下令寻觅青白玉,计划雕琢自己百年后的“龙床”。工匠们最终在昆仑山发现一块重达20余吨的巨型和田玉山料,然而转运至库车途中,慈禧病逝。众工匠因转运艰辛积怨,愤而将玉山料砸开,仅留存两大块,其中一块便由该馆收藏。
苏氏巧龙化石长约4.7米、高约1米,是新疆首具完成修复装架的恐龙化石标本,属恐龙中的“小个子”类群。其发现与命名可追溯至1983年:古生物学家董枝明带领科考团队,在昌吉州奇台县一处侏罗纪地层中发掘出该化石。“董枝明为其命名的缘由很特别:‘苏’是为纪念已故恐龙修复专家苏有伶,‘巧’则因这类恐龙体型小巧、骨骼构造轻盈。”李姝逸补充道,苏氏巧龙的牙齿最具特色,形似倒置的盛饭大勺。
一块呈橘黄间少许白绿、重达102千克的单体自然铜,铜含量竟达99.84%,十分接近于纯铜,1975年在新疆巴州和静县境内发现,重量逾百千克,自然界极为罕见;高1.7米、重约700千克,通体白中发灰似自带光芒、稀有的“新疆水晶王”……具有浓郁的新疆地域特色,对于地质矿产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重构布局
穿越地质时空的“立体课堂”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的变迁,始终紧跟新疆地质事业发展的脚步。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64年——由新疆地质局地质陈列室改建而成的新疆地质陈列馆,此后历经多次改建、扩建与更名,于1986年8月确定为现名。60余年来,博物馆累计馆藏各类矿物、岩石、矿石、动植物化石标本等1.2万余件,其中一级品100余件,是新疆的对外宣传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科普教育基地。
迁入新址后,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打破原来主要按照矿产用途进行的分展布局,统筹涵盖地球系统科学、古生物起源和新疆地质地貌演化、地质矿产及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设置天地源疆、演化兴疆、印记厚疆、造物富疆、矿业强疆、立体瞰疆6个主题展厅,璀璨瑰宝、地质之魂两个专题展厅,全景展现新疆地质构造变迁和地质事业发展光辉历史,充分展示新疆矿产资源与矿业产业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
“新馆的布局不仅是优化提升,更是理念重构。从最初策划到方案初稿、再到最终定稿,我们历经多次修改完善,充分吸纳了各方意见。从呈现效果来看,整体是完整且全面的。”王卫领说。
规划设计方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既呈现国际前沿的自然科学内容,展现地质矿物科学的发展现状,又突出新疆自然资源与地学发展特色,反映新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依托自主研发的‘天眼观新疆’信息平台,我们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技术,通过‘一张图、一张网、一屏同览、多屏联动’的模式,可视化呈现新疆地质变迁、‘三山两盆’地理格局、矿产资源分布、生态系统功能分区、国土空间规划等信息。在色彩搭配上,也融入了新疆特色元素,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科学普及
科技赋能的“趣味体验”
在前沿科技与创新布展理念的加持下,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的科学普及效能大幅提升。馆内广泛应用各类显示、发光、投影设备及同步音频系统,几何展台、剪影空间、生态景箱等设计巧妙融入展区,精准呈现展品的最佳观赏效果,多维度辅助观众理解展品内涵;依托增强现实(AR)、三维建模等技术打造的展位,更让原本抽象的地质知识变得立体具象。
金属矿产及应用电子触摸大屏支持多人多点触控,按图选中的矿物,可显示其元素构成、特点、主产地、用途等简介,操作简便、趣味性强。火烧云铅锌矿、亚克斯铜镍矿及可可托海三号矿等重点知名新老矿区微缩立体模型,按比例再现了现场运行和生产场景。在“飞跃新疆”沉浸体验区,由3D航拍建模制作的全视角影像,让观众近距离裸眼体验震撼的新疆地形地貌、矿山矿区等场景,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令人耳目一新。
“依托先进的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工作人员仅需一台手持平板终端,便可实时精准控制馆内各处设施的音效、图像及视频播放。”王卫领补充道,全馆照明与显示设备均采用低功耗LED技术,在确保照度与亮度不降反升的前提下,实现了设备性能与节能效果的动态最优平衡。
与传统博物馆不同,新疆自然资源资料档案馆(含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还创新打造了“三山两盆·星河点翠”室外景观,成为“馆﹢园”融合的典范。除放置于主入口的“银骆驼”铁陨石,园区内还设置了新疆地层序列墙、新疆生态文明浮雕景墙,并分设观星台、矿石标本园、硅化木林、恐龙骨骼乐园、“探宝”主题雕塑,以及14个地(州、市)矿产资源文化墙等景观,多维度呈现新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全要素,展现矿业发展助推“兴疆富民”的重要成效,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融学于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