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党建 / 青年论坛

青年论坛 谈优化自然保护地规划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7-17 12:52
来源:昌吉州阜康市自然资源局
发布单位:机关党委
有效性:
【打印文本】
访问量:


昌吉州阜康市自然资源局地籍科科员  马映栋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很高的生产力。在西北干旱区,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不仅在中国湿地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且还多分布在江河源区、河滩、绿洲和内陆湖滨等生态敏感地带,维护着西北地区生态安全。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西北干旱区湿地面临着种种退化的危险,表现在河流湿地断流、湖泊湿地萎缩、水环境恶化、干涸的湿地沙漠化等问题。自然保护地作为我国生态功能区的核心部分,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以新疆阜康特纳格尔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结合实际,主要从湿地公园科研管理、规划调整、生态补偿、部门协作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基本情况

新疆阜康特纳格尔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阜康湿地公园)位于新疆阜康市境内,地处天山以北、准格尔盆地南缘,公园南界始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独山子村新地梁,向北沿着特纳格尔河至阜康市水磨沟水库,总面积1705公顷,南北狭长约30公里,景观及地类包括特纳格尔河、红山水库、水磨沟水库、城镇建成区滨河公园、景观河道、农家乐、河谷榆树与杨树林地、汇水区沼泽化草甸等。特纳格尔河是阜康市的“母亲河”,水源补给主要靠天山冰雪融水。阜康湿地公园傍河而建,在西北干旱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阜康湿地公园的建设秉承“智慧利用和持续发展”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湿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状况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016年经国家批复试点建设以来,阜康湿地公园始终以湿地恢复与保护工作为核心,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湿地公园建设,完成了湿地公园四至界限的标桩确定,明确了土地权属关系;出台了湿地公园管理条例,为湿地公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完善了城建区滨河公园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了更加良好的休憩环境;建立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加强了湿地资源生态监测;建成了科普宣教中心,让大家在休憩的同时接受科普知识的熏陶。

二、限制性因素

(一)自然因素是季节性降水分配不均,夏季蒸发量大,气候干旱降水少严重影响湿地水源补给。

(二)社会因素是阜康湿地公园是开放式公园,入口较多,管理难度较大。加之公园的公益性定位,建设经费主要依靠财政补贴,后期维护及后续投入资金的内生源泉还没有形成。目前,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创新、传播、普及的氛围还没有形成,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

三、讨论

(一)健全保护管理体系,加强科研管理科学的保护管理体系是决定湿地公园能否有序、高效运行的主要因素。阜康湿地公园是依河而建的开放式公园,入口较多,其湿地面积主要分布在河道上游。河道上游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也是牧户聚居区,管理难度较大。湿地公园不仅是生态学、生物学、鸟类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研究基地,而且利用湿地公园的资源优势,进行科学监测和科学考察、研究等工作,能为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湿地公园在各专题研究及动态监测方面还需要加强。总之,对于湿地公园十分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必需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和完备的巡护条件,辅助以科研作支撑,才能将湿地公园的保护恢复工作落到实处。

(二)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着眼科学规划严格按照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和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在确保必要的生态保护空间的前提下,充分满足阜康市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留足必备的建设空间,按规定程序调整保护范围、保护性开发。深刻认识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对湿地公园范围的调整,应尊重历史、放眼长远、科学调查、充分论证。在保持相对集中连片且总体面积不减、不破坏生态系统、不损害生物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对禁止建设开发等有关范围进行适当调规修编,将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较低的区域调出湿地公园范围。同时,精简调规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支持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总之,要坚持少改造、少建设、多修复、少人工、多自然,实现对生态平衡的最小干预,维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三)加大生态补偿力度,降低湿地公园管理压力多措并举积极稳妥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移民工作。综合考虑保护地管理要求和解决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研究出台保护地内原住居民退出补偿方案,统筹考虑生态移民、环境保护、扶贫攻坚和城镇化进程,根据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制定更具针对性、精准的生态移民和安置方案,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减轻搬迁造成的思想冲击和财产损失。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移民,给予资金补偿,逐步迁出保护地,重点在移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搬迁补偿资金等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减少人类活动干扰,降低保护地管理压力。

(四)加强部门协作,建立湿地公园联合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状况调查和评价,并在各部门相关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湿地公园发展规划,对湿地公园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综合考虑湿地公园的人员配置和机构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安排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日常管护费用,提升湿地公园的科技支撑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