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国土空间规划 / 最新动态

莎车县白什坎特镇古勒巴格村村庄规划编制经验介绍

发布时间:2023-03-17 18:37
来源:自治区自然资源厅
发布单位: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有效性:
【打印文本】
访问量: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要求,我区积极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研究。编制过程中莎车县白什坎特镇古勒巴格村为新疆南疆地区典型的村庄代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可为同类南疆地区村庄规划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一、村庄概况

古勒巴格村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白什坎特镇镇区西侧,距离莎车县中心城区16.6公里,距离白什坎特镇3.7公里。截至2021年底,古勒巴格村总计256户,1052人,维吾尔族人口占比达99%;根据2020年变更调查数据,村域总面积341.86公顷,现状主要以农用地为主,占比86.77%;建设用地面积占比9.25%;自然保护与保留用地占比3.98%;产业主要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特色种植万寿菊、巴旦木、核桃等,主要以养殖牛、羊为主。

二、村庄编制特色亮点

(一)公众参与方面——村民全过程参与

在规划编制初期,就成立有村民代表参与的规划编制工作组,将发放调查问卷放在村民的集体活动时进行,向村民说明村庄规划重要性及意义,鼓励村民主动参与到村庄规划编制中,明确村民的权利和义务。会上向村民发放“维汉双语”问卷,另外,本村作为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驻村单位,驻村第一书记成为乡镇政府和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根据村民基本情况资料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及对村庄实际情况的基本了解,进一步结合“结对子亲戚”制度走访了40户村民,引导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尊重村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对村民的住房现状及需求、家庭经济情况、搬迁及宅基地建设意愿、是否愿意参与“以工代赈”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解。

1  双语问卷调查

方案比选阶段,采用手机电子问卷、微信群等信息技术手段,让镇政府、村委会、驻村工作队、村民、村内投资者等各利益相关方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实现平等交流、共同参与。

在规划公示阶段,编制“维汉双语”公示板,以村民为主体,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在成果表达方面简明化,由于成果包括用地管控、规划地类、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专业要素,规划将其变为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形成设计手册,让农民看得懂。

整个规划编制过程中,发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规划实施当中,明确可“以工代赈”的项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努力为群众提供就地就业的机会,让当地村民真正参与到规划编制中来,并能从中受益。

(二)数据利用方面——多元数据辅助规划编制

古勒巴格村以2020年度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参考宅基地确权登记数据,同时以村庄建设区实测1:500地形图、现场踏勘记录作为辅助修正数据,按照《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基数转换技术指南(试行)》,细化现状用地,形成本村现状底图底数,并分析古勒巴格村现状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2利用无人机航拍图片进行现状问题展示

在现场踏勘记录的基础上,通过高德POI、无人机航拍等方式,对古勒巴格村公服、商业、风貌、基础设施等内容进行补充调查,分析古勒巴格村公服配套、人居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短板。项目组本次补充调查的方式,一方面可从多角度增加对现状情况的感知,另一方面可从多方面验证现状调研的真实性。

(三)落实底线约束方面——基于目标导向的规划落位

古勒巴格村落实《莎车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中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保护目标、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约束性目标值,河湖岸线保护范围,已实施及可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数据。形成古勒巴格村“三生”空间分区图,为民生、产业、基础设施、规划留白、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的保护开发行为提供选址依据,辅助项目分区准入,保障项目落地的合法合规性。

(四)风貌方面——构建基于当地生活习俗的特色风貌

对于古勒巴格村,未来村居建设分为两种形式,一方面现状村居将长期存在,以整治改造为主,另一方面,结合对于未来分户需求预测,将有少量新增宅基地,规划对于整治类民居与新建民居进行分类引导。

1、整治类民居

1)基于需求导向的院落布局优化

通过调研观察,古勒巴格村在院落中村民主要需求的功能集中在居住、院内小型养殖、杂物用房、菜园(果园)四大功能,规划基于当地农民需求以及三区分离等政策文件要求,将这四大功能在不改变主体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合布局,以探索一种适应当地生活习惯的,不需要“大拆大改”的最优院落布局模式,待民居需要整治时能参考。

院落入口保留原有葡萄廊架、居住用房,增加杂物房并放置在养殖棚圈与居住用房之间,起到隔离作用,养殖棚圈分为有顶棚与露天养殖两部分,满足动物的生活习惯,正对院落大门设计菜园,内部也可以根据户主习惯栽植果树,菜园靠近居住用房一侧设计35cm高平台,可围坐聊天,菜园设计小栅栏,种植各类蔬菜、瓜果,周边可用花卉点缀。整体院落布局实现三区分离,门前有庭院,前有小花园,旁边有养殖园,美化院落的同时可以发展庭院经济。

3  整治类民居现状与规划对比

4  整治类民居院落优化

2)构建符合民族生活习惯的细节关怀

在莎车县周边村庄调研时,发现南疆维吾尔民族院落普遍在院落门前,放置条凳,便于邻里之间交流,这也和维吾尔族热情好客的民族习惯有关。规划将收集到的当地民族微小的生活习惯提炼出来,应用于院落的布局设计中,以让当地村民感受到细节关怀。

5  整治类院落门前条凳设计

6  整治类院落外立面效果

7  整治类院落优化

2、新建类民居

对于新建类民居,规划基于提高当地村民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分别在院落布局、屋顶利用、建筑风貌三个方面进行提升。

1)第五立面(屋顶)的利用

村庄现状建筑均在后期统一加盖红色彩钢板屋顶,但在日常生活中,平屋顶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多种用途,一方面可以堆放防秸秆、饲料等杂物,另一方面夏季炎热气候下,部分居民会在屋顶搭帐篷过夜,还可以作为晾晒果干、粮食的场所,所以规划新建民居出于对当地民族生活习惯的考虑,继续保留平屋顶。

2)村居院落布局

8  新建类院落内部三区分离

在院落布局上,根据当地生活习惯,实现三区分离,分为养殖区、生活区与种植区。用绿化将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隔离,美化环境,便于生产生活。

3)休闲空间的拓展

在传统维吾尔民居中,会在院内设置“凉床”,有的比双人床还要宽,三面有栏杆,还铺有民族特色图案的毯子,是维吾尔族茶余饭后的一个休闲中心。街坊邻居坐在凉床上喝茶聊天,打牌下棋,甚至招待客人。规划在新建院落中,增加了类似休闲空间,进一步优化为半围合形式,顶部吸取了“阿以旺”民居的模式做成栅格式,增加通风以应对南疆夏季炎热气候。内部除放置“凉床”外,还可以设置其他儿童休闲设施。

9  传统维吾尔民居院内“凉床”

在院落入口吸取南疆维吾尔民族院落普遍在院落门前放置条凳的生活习惯,在新建院落是一并将门口座椅作为改善的细节,应用于院落的布局设计中。

10  新建类院落休闲空间拓展

11  新建类院落建筑效果

(五)图则方面——创新村庄规划图则编制模式

规划根据莎车县现行的村庄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乡村公益设施以及村民建房如何审批实施的路径入手,来探讨适用于本地的村庄规划编制模式,并希望能够在全疆进行推广。

1、提出契合本地实施路径的村庄规划编制重点

经调研了解,无论村庄规划是否对具体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乡村公益设施等设施进行详细设计,在有建设需求时,建设主体都会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深度设计,所以这类设施在村庄规划阶段只需要对用地进行管控,提出管控要求即可。而对于占大多数的村民建房,很难要求村民出具具体的相关设计图纸,所以本次村庄规划在公共设施及乡镇企业建设方面将重点放在用地管控上,而对于村民建房,重点除用地管控外,还需要出具详细的平面及立面设计图纸,便于村民未来办理相关手续。

2、提出可推广的村庄图则编制思路与操作方案

村庄规划要面向实施,要体现“实用性”,需要“好用、管用”,最有效的抓手需要落实到图则上,“把每一寸土地规划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次规划在图则编制模式上提出“单元图则全覆盖,集中建设区根据不同特点采用1+N的模式”。

12  图则编制模式

13  图则编制模式

1)单元图则

在村域土地利用方面,占比较高的是农林与生态用地,以农业与生态空间为主,需要对底线要求、核心指标进行约束,所以在全域层面采用“单元图则全覆盖”。在单元图则中,分核心指标、空间管控要求两大板块,其中空间管控要求又分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建设空间进行细化,包含每一块用地编码、用地性质、用地功能、管控要求等等内容,以此实现对于大面积地类的管控。

14  单元图则

2)村庄集中建设区域图则

在村庄集中建设区形成“1+N”张图则,首先在用地管控层面,针对划入村庄建设边界的用地形成一张土地利用管控图则重在管控,一张规划建设图则用于引导。其次在风貌指引方面,分别针对农房、产业建筑、公共建筑进行风貌引导,其中在农房建设指引方面细分为整治类和新建类,全面指引农村村民建房。最后针对一些村域范围内有历史文化要素的村庄,形成历史文化保护图则,这样通过“1+N”的模式能够全面指引未来建设,也为规划管理层面提供了有效的抓手。

15  集中建设区域图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