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在国家发展的宏大版图中,对口援疆战略如一条坚韧纽带,将祖国各地与新疆紧紧相连,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4月22日,地质援疆工作启动大会在乌鲁木齐胜利召开,这不仅是地质领域的要事,更是国家援疆战略中的关键一步,开启了新疆发展的全新篇章。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各参与单位秉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理念,立足新疆实际需求,精准发力,将地质援疆的每一项任务落到实处,在天山南北绘就了地质事业发展的壮美画卷,为新疆的繁荣稳定贡献了地质力量。本报今日推出地质援疆工作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地质援疆的探索与实践。
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是责任,亦是使命。
4月22日,一则期盼已久的消息在地矿领域掀起波澜,引发广泛关注——地质援疆工作启动大会召开,开启了新疆发展的新篇章。
新疆资源,国之重宝。新疆能源资源优势极为突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地质援疆工作是打造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的重要抓手,这项工作的正式启动将为新疆能源资源勘查开发注入新动能,助力构建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
“合势聚力,援疆兴疆;从输转造,固本致远。”开展地质援疆工作,是落实国家对口援疆战略的实际行动,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地质援疆工作纳入到援疆工作整体布局,将党中央要求、新疆发展需要和援疆省市优势结合起来,助力新疆培育壮大能源资源特色优势产业,是助推援疆工作从“输血”向“造血”的重大转变。
形势使然,坚持求索从未停歇
“千嶂转后云开处,始见曦光破雾来。”地质援疆年的探索之路,是一项充满光明与希望的事业。
众所周知,新疆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家战略性矿产中,21种矿产具有比较优势。全区发现矿点矿产地6000余处,其中大型超大型531处,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
新疆的矿产资源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截至目前,新疆能源资源总体查明率仍不足2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已查明资源储量没有形成产量优势、供应优势、产业优势,未形成成熟产业链,严重制约了能源资源产业在新疆建设支撑作用。
如何将疆外地勘队伍与本土队伍融合发展一直是地质援疆的难题。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地质援疆工作。作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主战场,要想在全疆166.49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打造能源资源接替区,仅仅依靠新疆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对口援疆省(市)下属地勘单位约300多家,专业技术人员数十万人,这将是最强大的支撑。”
为确保疆内外“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自然资源部积极协调各援疆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门,明确“地质援疆”资金、项目、人才等内容,推动地质援疆落在实处。新疆各地区积极对接对口援疆省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提供支撑,共同谋划发展;对口援疆省份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积极谋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援疆工作。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新疆自然资源厅及地质局等疆内外地勘单位齐心协力、共同谋划,打造“358”央地合作典范,能源资源勘查实现重大突破,基础调查程度与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高,服务民生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以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为例,他们发挥在疆30多年的矿产调查、勘查体系优势,重点加大国家紧缺战略性矿产找矿力度,全力推动落实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规划部署,全面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展现了地质人的责任与担当。
大胆创新,崭新画卷徐徐展开
虽然是启动大会,但“地质援疆”并不是一个新词汇。近年来,各省地勘单位相继奔赴新疆,参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质工作,以人才支援、项目合作、科技赋能等为核心,注重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形成了“技术输出+资源开发”的援疆基础模式。
河南、浙江、江西、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援疆省份利用自身人才、技术优势,积极在对口支援地(州、市)开展地质援疆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在地质勘查、深部钻探、矿产勘查开发、生态修复、测绘和信息化、地质灾害防治、产业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彰显了地质工作在新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开辟人才与技术支援模式。援疆省份(自治区)通过选派技术骨干和援疆团队的模式为新疆输入了大量的地质领域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有效支撑服务了新疆能源资源勘探开发。河南省地质局作为地质援疆工作的典型代表,选派30名柔性援疆“小组团”干部到哈密挂职,既提供技术指导,又帮助建立自动化办公系统提升效率。其他省份也相继通过短期专家派遣或长期驻点支持等形式,填补了新疆地勘技术短板。江苏省地质局派驻专家组赴克州,通过修订《克州绿色矿山建设促进条例(草案)》,从矿山开发、生态修复、资源利用等维度提出专业建议,推动当地紫金锌业、科邦锰业等矿山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安徽省以“现场调研+技术论证”双轮驱动模式,组织地质专家组深入和田地区皮山县,与地方政府、矿山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多维度调研,系统掌握区域矿产资源禀赋、矿业权设置现状及地方发展诉求。
建立跨省合作创新机制。多地探索形式多样的合作机制,构建支持地质援疆创新体制机制,对于更好地推进援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地质局与新疆地质局、新矿集团等共建常态化合作平台,设立联合工作站,统筹项目对接与技术交流。在博州,湖北省地质局对接地方需求,精准提出“能源资源保障+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在和田,湖南省地质院与地区政府签署战略协议,围绕生态修复、灾害防治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构建“绿色发展示范链”。其他援疆省份(自治区)也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努力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河南省依托国家项目资金,整合自身队伍优势与哈密资源优势,推动矿产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江西省成立新疆赣新地质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整合江西省地建投、赣地资本等10家单位资源,重点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评估等业务。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与塔城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深部找矿技术优化哈密东戈壁钼矿勘探方案,提升资源保障能力。
实现项目带动与产业融合。援疆省份(自治区)以重大项目为抓手,通过联合申报国家项目、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合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在昌吉州,福建援疆团队推动煤层气资源开发,协助审查18个煤层气探矿权公开出让项目,并引入福建地质勘探团队优化矿区开发方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哈密地区,河南省实施“东戈壁钼矿补充勘探”“饮用水水源保护评估”等项目,并通过共建豫哈地质科技园,推动资源开发与环保结合。安徽省则依托“淠河流域生态地质调查”“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研究”等项目成果,为新疆矿区提供植被重建、水土保持等技术支持,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落地。
中国矿业报社记者了解到,当前已有多家中央地勘单位及四川、陕西等13省市共255家地勘单位、矿业企业的1.47万余人在疆开展油气、非油气勘查工作,“找矿大会战”局面初步显现。
共执如椽笔,同绘新画卷。“地质援疆”这幅崭新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必将绘出一片新的天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