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工作动态

驱动未来的引擎——地质援疆工作系列综述之二

发布时间:2025-06-19 18:34
来源:新疆自然资源 2025年06月18日 18:34 新疆
发布单位:宣教中心
有效性:
【打印文本】
访问量:


编者按:“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在国家发展的宏大版图中,对口援疆战略如一条坚韧纽带,将祖国各地与新疆紧紧相连,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422日,地质援疆工作启动大会在乌鲁木齐胜利召开,这不仅是地质领域的要事,更是国家援疆战略中的关键一步,开启了新疆发展的全新篇章。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各参与单位秉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理念,立足新疆实际需求,精准发力,将地质援疆的每一项任务落到实处,在天山南北绘就了地质事业发展的壮美画卷,为新疆的繁荣稳定贡献了地质力量。现推出地质援疆工作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地质援疆的探索与实践。

地质援疆不仅是资源的探秘,更是地质人智慧的传递。

有人总结,目前地质援疆实践中已经初步形成以政策为引领,“技术输出+资源开发”为抓手,跨界创新赋能的组合援疆新模式。

更有人直言,地质援疆就是“新质生产力”,可以高效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助力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但毋庸置疑的是,地质援疆在探索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

                                           说明: IMG_258

中国矿业报618日一版原文

政策引领,地质援疆走深走实

相较于对口支援框架,政策规划引领则进一步推动援疆地质服务走深走实。

河南省将地质援疆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提出共建“地质丝路”,推动哈密成为中亚资源枢纽。

湖南省通过战略规划引领,编制出台《湖南省“十四五”对口支援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150多个项目,涵盖智力援疆、产业援疆、民生保障等五大方向,系统性推进地质服务与区域发展融合。

辽宁省通过“地勘基金+政府债券”模式支持援疆项目,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1.9亿元,并制定《辽宁省“十四五”对口支援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系统性推进技术、人才、资金跨区域流动。

不仅如此,不少援疆省份(自治区)还在政策创新和未来规划上做足工作。湖北省提出“有限无限结合”创新政策,在此方针引领下,湖北省地质援疆不仅限于资金和项目,更注重技术、管理和制度输出。该省通过“湖北省援疆医生联盟”模式延伸至地质领域,将省内134家医疗机构的协作经验转化为地质单位跨区域合作机制。

安徽省结合新疆工业学院及矿山企业实际需求,围绕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科学谋划“十五五”援疆重点任务,推动地质技术精准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张大网,织密地质援疆建设,渗透方方面面。地质工作不仅是新疆资源开发的“侦察兵”,更是生态保护的“守护者”和民生改善的“助推器”。通过能源保障、生态修复、民生服务、边疆稳定及科技创新五大路径,地质工作正全方位赋能新疆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贡献地质力量。

跨界融合,创新援疆新模式

地质援疆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在地质援疆过程中,各地将“大地质”深度融入各领域,创新援疆新模式,通过与新疆共建实体化合作平台,形成“一省一特色”的援疆格局,推动地质技术与新疆各区县农业、能源、文旅等产业结合,通过开发地质文化旅游线路、开展清洁能源勘查项目助力新疆高质量发展。

在矿业开发领域,江苏省探索“飞地经济”与矿产开发协同新模式,在克州以“反向飞地经济”,将新疆资源与江苏技术结合。阿图什昆山产业园等平台引进江苏企业,开发矿产资源深加工产业链,推动硅基材料、光伏组件等产业落地,间接促进地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河南省首创“柔性援疆+产业实体”模式,利用短期专家团队精准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共同投资成立企业——新疆豫地矿业公司,直接参与地方矿业开发,助推动产业实体化运作。

在生态修复领域,浙江省将生态修复、科技研发、产业升级与地质资源开发相结合,形成“非传统地质援疆”的创新路径。同时,通过蚂蚁森林公益项目探索“互联网+生态治理”新模式,使电商平台赋能地质资源流通;通过南疆丝路众创园等电商平台,促进阿克苏特色农产品和地质衍生品的线上销售,缩短地质资源与市场的距离,助力当地经济内循环。湖北省在地质援疆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模式,涵盖合作机制、技术融合、产业协同、人才支援等多个维度——通过“省对州师、市对县市团场、部门对部门”的多层级协作机制,将地质援疆融入全省大援疆格局。河北省援疆团队协助巴州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引入河北省彩虹山的“一体化治理模式”,将废弃矿区改造为农业用地或生态公园,推动矿山复绿与土地再利用,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地质勘查领域,湖南省自然资源系统通过1500地形图测绘,对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镇农业用地进行全面摸底,首次查清当地富硒土壤分布区域,实现土壤元素评估“零的突破”。湖北省地质局与第五师双河市合作推进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通过技术输出助力当地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探索地热能在供暖、农业温室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填补了新疆地热资源开发短板。

在防灾减灾方面,江苏省针对新疆伊犁、克州等地地震多发特点,通过“十四五”援疆项目改造伊犁州地震监测台站,优化地震应急响应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为当地构建更高效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在阿合奇县地震灾后重建中,江苏省无锡市援疆团队通过地质安全评估确保重建房屋选址科学,并引入抗震建筑标准,保障居民生活安全。吉林省科协组织院士专家团队赴哈巴河县矿山企业开展技术指导,针对深部找矿难点提出靶区圈定方案,优化选矿流程,为矿山企业提升探矿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在旅游开发领域,各地充分发挥在旅游地质方面的作用,推动地质资源与文旅产业融合。浙江省援疆团队助力打造“沙漠之门”旅游升级版,通过“双珠计划”实施沙漠地质景观开发。江苏省援疆团队依托克州帕米尔高原独特的地质地貌,协助打造“寻味新疆”文旅品牌,将天山、戈壁等地质景观与民族文化结合,开发地质研学路线。河北省援疆团队在巴州开展“冀疆情·巴州行”旅游推介活动,将天山、戈壁等地质景观与民族文化结合,在援建的新疆学校中设置地质科普专区,不断增强青少年对矿产资源的认知。福建援疆团队将地质景观与民族文化结合,设计“天山-闽江”地质研学路线。黑龙江省援疆团队打造可可托海三号矿脉红色历史纪念馆和《寻找牧羊人》歌舞剧,将地质资源开发与红色教育结合,增强民族团结认同感。吉林省援疆团队参与编制的《阿勒泰地区千里画廊旅游开发规划》,将冰雪资源与地质景观结合,设计“冰雪圣城”“丝路航站”等文旅IP,促进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

此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湖北省地质局在精河县等地区将地质监测技术与智慧城市结合,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在清洁能源开发领域,山西省推动华新燃气集团蓝焰控股与新疆昌吉州国资集团签署煤层气产业勘探开发合作框架协议,引入山西省在煤层气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科技创新领域,广东省援疆团队支持喀什空天信息产业园建设,推动鹏城实验室在喀什布局绿色算力基础设施,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地质资源勘探与能源管理。

从地质勘查,到矿业开发、地灾防治,再到绿色矿山建设、农业、旅游业发展,各省(自治区)地勘单位充分发挥“地质+”优势,在援疆建设中形成闭环产业链,地质人正在用特有的情愫为新疆的高质量发展提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