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并首次将“美丽”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提出“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的重点任务。这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的具体实践,更标志着城市发展范式的战略跃迁。其核心在于以“有机生命体”理念重构城市发展逻辑,引导城市从机械增长转向有机生长,为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与行动指引。代谢循环:重构城市生态基因城市作为有记忆、有温度、不断生长变化的有机生命体,其健康存续依赖于支撑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机理,高效循环的代谢系统和治理体系的动态适配。城市生态问题的实质是资源代谢的失衡与系统结构功能的失调。本次会议提出涵盖从污染治理、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链条路径设计,体现了对城市自然生态属性的深刻认知,其本质在于唤醒城市有机生命体自组织、自调节、自适应的生命本能。空间肌理的有机织补。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链条,实现从“用地规整”的工程思维向“生命系统营造”的生态思维转变。存量更新时代,可通过再野化、功能复合等手段恢复关键生物栖息地,打通生态廊道断点堵点,将碎片化生境串联为完整生态网络。如北京推动减量发展,一体推进“拆违—腾地—修复”,通过针灸式“微更新”缝合城市受损生态肌理,提升生态基础设施效能,激发城市有机生命体的自愈、适应与进化潜能,蹚出一条以减促增的内涵式发展新路子。资源代谢的闭环循环。摒弃传统“资源-废弃”的线性模式,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体系,推动工业共生网络构建与废弃物资源化回用,驱动城市从高熵耗散系统向低熵自循环生命体进化,破解“高碳锁定”困局。同时,强化生物多样性对代谢效率的支撑,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恢复食物网结构与关键营养级,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与碳汇能力,让自然成为城市代谢循环的“绿色引擎”。规划实施的弹性生长。通过合理预留与活化弹性空间、海绵城市建设、生态修复等方式,还自然以空间,构建可呼吸、能进化的韧性国土空间。如北京划定约132平方公里战略留白用地,以绿看地,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空间。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机制,将生物多样性指数、资源代谢能力、生态韧性等作为衡量城市有机生命体健康活力的重要标尺,定期进行“健康诊断”,强化全过程动态适应性管理。价值共生:激活系统协同效能美丽城市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在于以生态思维重构空间发展逻辑,推动规划从管控引导转向价值激活,通过激发生命体内生的协同效应,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价值显化与民生福祉提升等多重价值的融合共生与整体跃升,实现城市有机生命体健康、韧性、繁荣共生的内在统一与永续活力。强化多元协同治理。将生态、低碳、绿色、韧性、健康等理念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各领域空间需求,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资源要素配置,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增效。强化区域协同,通过空间-要素耦合机制推动系统降碳,实现产业-能源-交通的深度融合与低碳升级。如首都都市圈通过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三圈联动”,以空间组织触发要素对流与低碳技术创新,将首都势能转化为区域发展动能。激活全域生态价值。打破传统空间与产业边界,推动用地功能复合化与产业生态化,形成空间集约高效、产业绿色协同、价值链条完整倍增的共生发展体系。畅通生态“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通道,依托生物多样性增益、生态修复提升自然资本价值,反哺绿色产业升级,使生态产品价值从分散化、隐性化转向系统化、显性化。整合跨区域自然和人文资源,构建区域协同的多维度价值实现体系,提升生态产品价值的空间溢出效应。提升民生福祉感知。推动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人本场景营造深度融合,构建可感知、可体验、可共享的低碳生活场景体系,将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具象化民生体验,让城市更有“温度”。如北京以花园城市规划建设为契机,活化利用边角地、空闲地等低效空间,推进城市街区扩绿提质与无界融合。通过滨水岸线近自然化修复耦合低碳业态,打造亲水活力空间。规划建设5000多公里京华绿道网络串联城市山水人文,引领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创新驱动:赋能治理范式跃迁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层阻力源于技术瓶颈与制度壁垒的双重制约,恰似城市有机生命体代谢阻遏和调节失序的双重梗阻。当前,多介质、跨区域、复合型污染累积及气候变化风险加剧等复杂挑战凸显,既有单要素、碎片化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复杂系统治理需求。亟需以智慧手段激活城市有机生命体的神经感知系统,推动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为城市有机生命体的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持续的内生动力。数字技术的精准赋能。整合多源异构生态环境数据,构建“数字孪生生态系统”,建立全链条、全覆盖、全要素的精细化监测预警与智能调控体系。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碳源碳汇时空动态监测与碳资产管理,为能源转型及产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碳减排提供高效解决方案。技术集成的模式创新。着力构建跨介质、多要素、多目标协同治理的突破性技术体系。如在京津冀区域进行新型污染物精准识别与防控、多介质污染协同治理、生态受损区协同修复与跨域增效等前沿技术群的科技攻关。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能有效推动减污降碳,还能催生出新能源、生态修复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形成“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低碳转型”的正向循环。制度体系的协同保障。构建贯穿“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协同治理机制与要素保障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引领,建立跨部门、跨层级长效协同机制,有效防范政策执行中的“分解谬误”和“合成谬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用地、能耗等指标跨区域统筹调节,破除制度性壁垒,畅通创新、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支撑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任务,是对城市自然本质的深刻回归。通过维持代谢循环的健康活力、促进价值共生的多元协同、培育创新驱动的进化动能,让绿色低碳内化为城市发展的生命底色,将美丽城市建设全面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进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