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服务,企业欢迎,企业需要。”2020年,一家研发海洋声呐探测设备的民营企业,在突破诸多技术难题后,面临着国产化替代的“最后一公里”。
“在一次投融资路演中,我们得到72家投资机构关注,最终获得超亿元战略投资。”浙江星天海洋科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晓阳说,如今该公司已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苏晓阳口中的“路演”,是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举办的“面向海洋中小企业投融资路演”。
至今,海洋产业投融资路演系列活动已开展10年,服务涉海企业和团队超200家,“十四五”以来完成IPO上市海洋领域企业160家、融资规模超2200多亿元。截至今年8月底,“蓝色100”股票指数较2024年年末上涨26.98%。

2025年海洋产业投融资路演(深圳站)现场
近日,记者采访了几家曾参与投融资路演的海洋企业,听他们讲述成长中的金融故事。
为中小企业搭把手
打通企业投资大、风险高、融资难“堵点”
5月,巴基斯坦国家海道测量局代表团访问星天海洋公司,双方就深化水下测绘领域合作开展交流。
平稳入水、精准指令,3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探测产品在海域现场演示,高效捕捉水下地形地貌、目标物信息数据,并将数据信息实时展示于监控屏幕。
代表团凝神观摩,对产品在真实海洋环境中的优异性能、操作便捷性及获取数据的精准度给予高度评价。
声呐探测设备如同人类在水下世界的“火眼金睛”,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建设勘察、航道测绘、油气管线巡检、海上风电运维等场景。
2013年,几名年轻人成立了星天海洋公司,开始自主研制海洋水下核心探测声呐设备和水下信息数据系统。经过不懈努力,其国产化替代项目成果,2022年被中国海洋学会专家组评价: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的产品实现全海深、全数据链,拥有知识产权210余项,产品实现进口替代。”然而,拥有技术产品优势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着发展困境,苏晓阳说,“我们是民营中小企业,加之产品小众,且海洋企业普遍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这些都会导致融资困难。”

浙江星天海洋科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晓阳介绍公司产品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海洋中小企业是海洋经济“气血丰盈”的元气所在。
持续开展面向海洋中小企业的投融资路演,是自然资源部门在强化用海用岛要素保障、支持海洋强省强市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同时,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的务实举措,旨在为海洋中小企业发展“再搭一把手”。
从2016年企业股权融资项目推介,到2020年增加科技成果路演,再到2023年增加蓝色债券路演;从最初的路演活动,到陆续增加民营企业家访谈、专家培训、产业沙龙、融资经验介绍、典型案例分享等,路演活动不断成长,渐成品牌。
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搭建遴选推荐机制和长期对接服务平台
上海临港,距离海岸10公里的海上风电场内,一座新型的算力中心,依靠绿电直供,提供零碳算力;
距此1850公里的海南清水湾,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海南陵水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已稳定运行2年。
“陆数海算”,站在了数字时代与海洋经济交汇点,也正是上海海兰云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定位。
海底数据中心可支持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及跨境电商等产业发展。与“东数西算”工程相比,“海算”工程数据处理传输用时更短,响应更快。
将数据中心建在海底,省电省水省地的同时,投入也是巨大的。

上海海兰云科技有限公司海风直联海底数据中心落地上海临港
2024年,公司在投融资路演活动中,面向平台近万家投资机构,推介“深远海风电+数据中心”模式,突破绿色算力瓶颈,开启算力升级新纪元的宏大目标,得到产业基金、国资企业等各类投资机构的高度关注。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如何让资本精准滴灌海洋中小企业,路演活动的企业遴选机制和平台建设同步进行。
2019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上线“海洋特色企业展示专区”,赋予了企业灵活的融资方式选择,既可以进行股权融资,也可以进行非股权融资;既能让企业通过出让股权来实现跨越式增长,又能帮助整体估值较低的中小企业保留决策自主权。
同时,路演活动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通过“一对多”的方式,为展示单位和投资机构,提供长期的投融资对接渠道。该平台已集聚近万家投资机构和约3万名专业投资人。
十年间,由沿海省(区、市)政府部门、涉海科研院所等遴选推荐有融资需求的优质企业、科创团队,由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层层筛选,最终确定路演项目。
截至目前,参加路演和展示的海洋中小企业和科创团队已超过200家,涉及海洋新能源、海洋信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船舶、海水利用等产业领域。
畅通创新链与产业链
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2022年,米倍(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迎来了企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当年举办的“海洋中小企业和科技成果路演周”活动中,这家从北京大学实验室走出的科技企业刚刚成立一年,便向投资界展示了他们在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商业价值。
米倍生物的核心产品是一种生物高分子材料,应用于包装、农业、医疗、美容等领域,可在海洋等自然环境中降解,为解决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米倍(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能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产业化,离不开政策支持和资本助力。”米倍生物负责人蔡满堂说,“路演给了企业精准的展示机会,成功获得融资,让我们快速完成了从小试到中试的技术跨越,推动海洋微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
目前,米倍生物正在筹备新一轮融资,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产业布局。
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畅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科技是源头,金融是活水。
据悉,历次路演活动面向需求企业、科创团队及投资机构,组织多场有针对性的投融资培训和经验分享交流活动。一方面,为助推企业和科创团队增强对接资本市场能力,陆续开展获投企业股权融资经验分享、股权融资典型案例总结介绍、涉海民营经济发展访谈和互动、蓝色债券融资实践培训、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策略分享等;另一方面,为引导投资机构增进对海洋产业关注和认识,陆续举办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沙龙,介绍海洋经济发展方向和政策实践,促进投资机构提高投资海洋领域项目的意愿和专业度。
不同于寻常的座谈调研,面向海洋中小企业的投融资路演,实现了管理部门搭台,海洋经济唱戏,“政研银企”面对面。
10月28日,2025年海洋产业投融资路演(深圳站)活动举行,10家涉海企业面向近万家投资机构和近3万名专业投资人进行路演,对接融资需求近30亿元。
“企业成长路上,路演平台一路陪跑,共同闯出一片新天地。”这是创业者共同的心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